首页 创新 > 正文

环球热文:东北逆城镇化背后,十年流失人口超过一千万,撤街设镇无奈之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也在持续优化,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当时生活在城镇的人口不到2亿人,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截止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2%,城镇常住人口高达92071万人,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竞争力一般的二三线城市常住人口也会逐渐向一线,甚至是超一线城市集聚,包括乡镇改街道等也是提升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特别是最近几年,全国撤镇改设街道的地方比比皆是,有的出现一个乡镇改设多个街道的情况,撤镇改设街道标志了一个城市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要知道过去这一做法大多数出现在区、县级市一级,如今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也在大力推动撤镇改设街道。

近日,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却一反常态,反其道而行,着手推动“撤街设镇”,这种“逆城镇化”现象无疑是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报道,从去年12月份开始,黑龙江伊春市先后撤销了乌翠区乌马街道、锦山街道、向阳街道、曙光街道以及友好区双子河街道、铁林街道,改设翠峦镇、乌马镇、双子河镇和铁林镇。

另外,同属于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也进行了“撤街设镇”,将富强街道改设为华安镇。

黑龙江大规模的“撤街设镇”这一做法在全国来看,开创了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历史中的先河,非常少见。

黑龙江着手“撤街设镇”从深层分析也是无奈之举,背后代表着整个东北地区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迹象的一个重要体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时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了1101万,占东北常住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目前东北地区常住人口不到1亿人。

与六普数据相比,整个东北40余个地级市,仅有长春、沈阳、大连3个城市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沈阳和大连增长最多,分别增加了92.16万人、76.04万人。

其他37个地级市无一例外都是负增长,其中常住人口减少最多的3个城市分别是绥化市(减少166.2万人)、齐齐哈尔市(减少129.95万人)、通化市(减少102.16万),另外降幅最大的是通化市(-43.95%)、大兴安岭地区(-35.24)、绥化市(-30.67%),通化市常住人口几乎少了一半,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可见一斑。

从经济上看,东北城市综合实力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依然是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

东北地区至今没有一个城市进入全国万亿城市行列,经济总量最高的大连市仅有8430亿元,距离万亿城市还有1600余亿元的差距。

作为计划单列城市,过去大连与青岛、宁波、厦门等副省级城市都是并驾齐驱的存在,是东北地区经济的“领头羊”,而如今青岛、宁波GDP总量很早已经突破万亿大关,其中青岛接近1.5万亿元,宁波接近1.6万亿元,基本是大连的两倍。

此外,沈阳经济表现稍好,未来五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长春则出现名义负5.06%的增速,跌破7000亿元关口,在这种经济环境和人口趋势的影响下,适时推进反其道的区划调整也自然可以理解了。

其实早在2019年的时候,黑龙江伊春市就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行政区划改革,撤销了15个市辖区,新设立了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以及汤旺县、丰林县、南岔县、大箐山县,形成4区5县,代管1个县级市的区划结构。

从东北这些城市发展来看,大多数属于典型的收缩型城市,国家也提出收缩型城市需要瘦身强体,转变观念,严控增量,盘活现有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不过,如果不通过适当的政策以及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拉动,促进东北地区经济跨越性转型升级,变换赛道,下一步可能就是精简地级市,“撤地设县”。

就拿伊春市来说,常住人口仅有87万人,2021年GDP总量为318.7亿元,无论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来说,仅仅相当于中部西部地区的一些县的水平,几乎不可能成为地级市。

此外,伊春市下辖4区5县1个县级市,对于我国南方一些省份来说,更是不敢想象的。

像在东北地区,类似伊春这样的地级市还有很多,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适时优化区划格局,精简地级市数量,比如直接将伊春降级为县级市,可能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不过精简地级市或者“撤地设县”可能会涉及更多领域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适时慎重推行更符合实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