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 > 正文

“屏蔽生”帮我们理解高考的本质,不必为此放大自身的紧张与焦虑丨快评 世界百事通

各省学子陆续可以查高考成绩了。“屏蔽生”成为诸多新闻的关键词。

2023年6月24日,安徽合肥某高中,高考查分,有人问“考了多少分”,有人答“屏蔽了”,老师们激动欢呼疯狂鼓掌“全省前30名”,该校已查到两个学生成绩被屏蔽。

同一天,重庆一学霸查分后全家“哇”声一片,喜悦溢出屏幕。原来其分数被“屏蔽”了。重庆市高考查分对历史类前五名、物理类前十名的分数进行了屏蔽,不向外公布。


(相关资料图)

诸多省份普遍采用屏蔽省前若干名考生成绩的做法,不同省份屏蔽的范围或有差异,除了上述列举的两个省份外,有省份统一屏蔽全省前50名学生的成绩,也有屏蔽全省文科前20名以及理科前50名学生的成绩,学子与家长可查本省具体的屏蔽范围。

屏蔽的方法,有显示零分的,有显示星号的。前者过于惊悚,且容易产生误解,所以使用星号的越来越多。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教育部的通知。这几年,教育部每年都会下发与重申这样的政策。《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责任主体的管理,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所以,各省份沿用了过去几年的屏蔽省前若干名成绩的做法。

上述两个新闻,一个发生在安徽,场景是某高中,媒体隐去了学校的名字,但当地人尤其是当地高中肯定是知道的;另一个发生在重庆,场景是家庭而不是学校,这都是遵从上述通知“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责任主体的管理”。过去,有学校公开宣扬自己的学校出了多少屏蔽生,这一要求就是针对此类做法打的补丁。现在,要了解某个学校有没有出、出了多少个屏蔽生,可能得问家委会,他们或许门儿清。

在越来越多的政策及其补丁之下,从高考状元、高分考生到屏蔽生,对其宣扬从公开趋于隐蔽。这呼应了社会上的一些声音。这些声音认为,宣扬“高考状元”,强化了攀比之心,是“应试教育”的体现。

其实,所谓一省的“高考状元”,往往有两个,全国一年就有六十多个,称之为“状元”是有些勉强的。过去传统社会科举考试,状元一般三年才有一个;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总共也就出了几百个。要是哪个地方出了一个状元,会被视为当地的荣耀,传颂后世。

不过,高考与科举确实有某种同构性。上大学包分配的时代,考上大学就有了“干部”身份,是阶层上升的一个重要渠道;现在不再包分配、需要自行择业,但考上头部名校,也基本能实现阶层上升。对于屏蔽生,一些人调侃地称为“同(高考)状元出身”,这是模仿了同进士出身的说法,其实颇有意味。

如果说高考与科举有最大的相同点,两者都是选拔性考试。考试有两种:合格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前者如考驾照、会考以取得毕业证,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分数即合格或通过;后者如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择优录取,本质上是对智力、能力的排序与遴选。选拔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人人上大学,大学也有优劣之分,而大学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只是假象,本质上只是生源优劣的反映。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会把中考、高考优胜者视为一种荣耀,因为这是自身实力的一种证明。过去,学校公开宣扬高考状元与高分考生,说到底,是把这个当成了招生广告,期望来年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来报考就读本校。

不过,如果家长真正理解了“高考本质上是对智力、能力的排序与遴选”,对学区房与好中学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祛魅”,因为这一原则意味着:好学校之所以好,主要不在于好师资,而在于好生源。进而可以推导出三个道理:

1、除非你的孩子是靠自己的实力进去的,通过学区房或抽签或走关系进入所谓的好学校,对你的孩子意义不大。

2、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使劲催逼TA,花大量的金钱与精力上课外补习班,意义也不大。

3、鸡娃也不如鸡自己。最终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无论从父母的智力、能力还是从家境、社会地位的角度看都成立。

如果大部分家长都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弥漫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焦虑与紧张就会少很多。从精神、观念上彻悟与转变,这才是釜底抽薪,才能灭心头的无名业火。比较而言,无论是否宣传高考状元与屏蔽生,这些都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陈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