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 > 正文

“燕王靖难”权利之间的斗争

引言: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他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为防止权臣的出现,对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开国功臣展开了一场血的大清洗。他认为要想巩固大明王朝,就必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让朱家人去守卫自家的大明朝才是最可靠的。为此朱元璋决定实行分封制,共封二十四子一重孙为藩王,就藩封地。并且留下成命,如果朝中出现了奸臣,那么诸王都有铲除奸臣"清君侧"的权利。一、封子传孙,留下祸根


(资料图片)

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奸臣篡权所致,为防止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大明。朱元璋以铁腕的手段清洗了开国功臣并废除宰相,直领六部,天下诸事皆皇帝一人乾纲独断。朱元璋过度自负于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政治体制,仿照周制大行分封。在这种落后的历史政治体制之下,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而这就如同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皇太孙朱允炆曾问于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晚年的朱元璋对诸王的势力也有所察觉,他下令不许诸王同时进京。一个离京,另一个方能启程。临终更是留下遗诏,不许诸王奔丧。为防诸王相互串通,他要诸王做到老死不相往来,这也为后世的削藩打下铺垫。

明太祖朱元璋

但不幸太子朱标的早逝给了晚年朱元璋一个打击。在群臣的纵议下,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这位戎马一生的布衣皇帝永远的离开了他一手建立的大明朝。刚满二十一岁的太孙朱允炆被推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次年改元建文。与他爷爷的洪武年号形成鲜明的对比。像他的年号一样,朱允炆一改他爷爷的铁腕政治,实行宽松的政治,一时颇受臣民好评。

但是摆在朱允炆面前的却有一件更为棘手的事。他的这些叔叔们权势过大,对他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些藩王们在自己的小朝廷里私铸兵器,招兵买马,甚至铸造钱币。全然不曾将朝廷放在眼里。这些诸王对他形成的现实威胁已然令他难安,他不知道这颗"炸弹"什么时候会彻底爆发。

面对现实的威胁,他不能这么等,再等下去藩王的势力就会进一步做大。朱允炆召侍读黄子澄与大臣齐泰商议后决定听从黄子澄的建议:"欲伐大树,先减其枝"。决议先从以燕王以外的诸王开始下手。于是朱允炆的削藩便开始了。

建文元年,朱允炆下诏诸藩王不得强令管制文臣武史。随后,四月岷王被人检举,被废为庶人。湘王畏惧自焚而死,齐王被私养死士,召至京师,废为庶人后圈禁。代王被废为庶人后圈禁在封地。

建文帝朱允炆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五位藩王相继被废,朱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没想到他的这位侄子下手竟如此之快。如果他再不动手,很显然,下一个就是他。如果放手一搏,或许有一线生机。二、韬光养晦,燕王起兵

建文元年六月,有人在南京告朱棣不轨,朱允炆下旨斥责他的叔叔,历数罪过,并逮捕了他的几位重要属官,命驻军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这是朱允炆对燕王削藩的前兆。这使得朱棣瞬间感觉到自己已经是危机四伏了,一把无形的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不行,得等!时机还不够成熟。为了暂时稳住他的侄儿,朱棣携一家老小前往南京请罪,将世子朱高炽质于京。

重新回到北平的朱棣等不得一丝半刻,必须快做准备,否则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为了稳住他的侄儿派来的眼线,朱棣一方面韬光养晦,一方面佯成狂疾。在大街上装作疯子一样夺人酒食,大夏天裹着棉被说冷,甚至跑到猪圈里吃猪食,一时装疯程度之深令人难辨。朱棣成功的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了他的身上,背地里却在紧锣密鼓地为起事做准备。他挖了很多地道,铸起很厚的墙壁,在里面打造兵器,为防止外界听到声音,又在地面上养了许多鸡鹅,以此掩人耳目。同时他开始四处选拔骁勇善战之士归为己用,悄悄地在府邸训练士兵。

当一切准备妥当后,只有一事尚未完成,便是世子朱高炽仍质押于南京。朱棣佯称病重,上书让世子归省,朱允炆同大臣商议后批准了请求。他不曾想到这分明是在放虎归山,为朱棣解决了他的所有后顾之忧。

明成祖朱棣

于是,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机已然成熟。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大病初愈为借口,在府邸宴请北平诸官,席间将所有人斩杀,迅速起兵占领北平全境。并攻下北平周围所有地区。史称:"燕王扫北"。

至此,朱棣稳定后方完成了所有了准备工作。正式决议起兵靖难,借口奉朱元璋留下的成命,旗号诛杀奸臣黄子澄、齐泰"清君侧",恢复洪武年号,封官拜将,直扑南京。

造反的文书到达南京,朝廷哗然。朱允炆没有想到事发如此突然,不过也在意料之中。朱允炆当即前往宗庙告祭,并宣布削去朱棣宗籍,废为庶人。为镇压起事,朱允炆专设平燕布政司,正式起兵讨燕。

明初,朱元璋对武将功臣的血洗,使得一时建文朝无人可用。只得派出年近古稀的太祖旧将耿炳文率军同燕作战。尽管如此,战争初始的南军比起朱棣的北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地理位置上均占尽优势,南军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双方投入兵力,南军拥百万之众,而北军只有三十万。朱棣虽勇猛,但在战争开始并未讨得多大便宜,攻占地区均因兵力有限,随得随失。两年仅占得永平,保定,北平三府,并无多大起色。

朱棣深知他的皇位来位不正,于法理不通,是靠武力从他侄儿手中抢过来的。从他篡位的第一天起,就必须以武力震慑反对努力。

直到晚年的朱棣仍生性残暴,性格多变,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开杀戒。死于其手的宫女太监更是数以千计。至于朱棣残暴多变的性格,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为什么了。结语:

明初朱元璋自以为杀掉功臣就是除去了皇权最大的敌人,就可保江山永固了。他不曾想到在他在世之时看起来信得过的儿子们,在他逝世之后就没了牵制。本想着江山永固,却不曾料想二世便爆发了内乱。对功臣的杀戮直接导致了建文朝无人可用,反而葬送了自己创建的江山。而建文帝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却也他显得他十分的年轻,白白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一副好牌却打个稀烂。朱棣的被迫起兵,或许一开始他是处于无奈的。勇猛以及优异的军事才能在他身上显得淋漓尽致。可是他的残暴手段比起他的父亲朱元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辩驳的。

这场朱家王朝的内乱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场战争中死者高达上百万,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更甚。内乱带来的是生灵涂炭,无论最高权力能落谁手,受害的永远是无辜的黎民百姓。参考资料:

《明史》

《明成祖实录》

而朱允炆所统帅的南军,虽在开始步步顺利。但朱允炆缺乏像他爷爷样的铁腕,他告诫诸将:"勿使朕背负杀叔父之名也",于是南军处处掣肘。曾几次将朱棣围困,但不敢果断上前,结果几次被朱棣逃走。斩草不除根,必得后患无穷。

建文三年,这场靖难已经两年多了,朱棣的北军仍距南京有千里之遥,朱棣一度灰心。当初他的靖难也是迫不得已,他若不动死的只能是他,他只得放手一搏。

就在朱棣前途渺茫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给他带来了希望。南京城被废黜的一个太监前来密告朱棣,南京空虚,可直取南京。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急军南下,直奔南京,沿途一路势如破竹,僵局被打破。朱允炆大惊,忙派人议和,愿割地以分南北朝,被他拒绝。在用人方面朱允炆也落败,在燕军来势凶猛之际,他临阵换将,使得士气大解。燕军乘势猛攻,建文四年六月,南京沦陷。

靖难之役三、攻入南京,大开杀戮

南京城破,燕王进城,文武百官大多跪到迎接。在城破之时,宫中燃起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给历史留下了千古谜团。

攻入南京的朱棣可谓长舒一口气,悬在自己头顶的那把刀终于拿开了。可接下来朱棣面对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可以解决的问题。朱元璋曾留下成命的同时也留下了:"诸王靖难,必面见君王,靖难进京,五日而退"的遗命,也就是说靖难成功,五日必须离开京城,否则就是犯上。

朱棣是打着朱元璋留下的成命:靖国难,清君侧。而眼下事成,那么于法理该怎么说得通呢?再者侄儿朱允炆的失踪,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隐患。万一他没死,他会不会重新召集兵马反扑自己?

燕王进京

此时的南京城已经乱作一团,改朝换代的善后又当如何?这一系列的难题摆在朱棣面前。

为了法理的正义,他没有进城,他不急着称帝。而是去了孝陵,向父亲哭诉诸王的悲惨处境。给靖难找一个理由,也为天下人都能看得见,他是迫不得已的。

既然旗号是"清君侧",那么黄子澄与齐泰这两个首指的"奸臣"自然是最先开刀的人选。黄子澄与齐泰宁死不屈,在朱棣亲自审问后被处以极刑,家族姻亲惨遭连坐,甚至连邻居也没有放过。随后,更是拟了份"奸臣名单",前后共二十九人在内,个个灭族。一时杀声震天,血染南京。

这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方孝孺,方孝孺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在当时可谓颇具名望。当日,朱棣谋臣姚广孝曾经乞求朱棣,若进城,独一人绝不可杀,乃当世"读书种子"方孝孺,朱棣应允。

城破,朱棣想借方孝孺之手为自己草拟登基诏书,方孝孺宁死不屈。朱棣问:"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当即答道:"便灭十族,能奈我何"?盛怒之下的朱棣就判了方孝孺灭十族。据史料记载,灭方孝孺十族前后达八百多人被杀,行刑七天才止。

"读书种子"方孝孺

此后在建文旧臣景清对朱棣的刺杀失败后,朱棣明白朝中的大多臣可能并不服他。为此他又重新展开了一场血腥屠杀,时人称作"瓜蔓抄",即抄家像瓜蔓一样的四处蔓延。

登基后的朱棣随后便决定迁都北平,重回自己的兴王旧地。但对旧势力的血洗却长达数十年之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